搜索 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3261阅读
  • 43回复

[转贴][聊天]"打口"情结, 为年龄小并喜欢音乐的人

楼层直达
级别: 风云使者
注册时间:
2003-08-12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055
红色部分是我的亲身经历
我是北京人 我只能按我见过 听过 看过 亲身经历来说了(顺便从网上找点材料,有转帖的地方请作者们见晾呀,因为都是喜欢"打口")
  96年上高一的时候接触打口带的,因为学校有几个比我大的狂人们倒腾这东西,以前顶多就听个NOW,外国东西接触很少,所以见这东西很新鲜,就跟他们聊,明白这东西的来路了,即国外正版碟,可能是作为废塑料进口的,盘边都被电锯锯出豁口。不知道大家知道鲍家街43号的主唱汪峰吗,他就在"打口早期"在海淀区一大学门口卖打口带。可想而之这东西对中国音乐发展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了吧!其实在玩打口过程中最重要的几点就是:1接触志同道合的朋友;2自己从新做磁带(CD就算了,那会谁家会有那东西,要是有就一定有什么特别原因了,大家手里都是卡带机)顾名思义,因为打口了,就有可能打到磁带的垫片,那东西一坏就没法听了,还好那会学校发英语磁带、音乐欣赏磁带(那个年龄段不爱听的音乐,但其实不错),有好多垫片可以用,所以就要自己去修磁带,磁带的小螺丝也有利用的价值,磁带的卷带轴也不会放过的,外壳等等,能用的基本都用了(那是一种享受呀!~);3能更多的了解国外音乐,特别是摇滚方面的;4挣点外快;5有资本鄙视那些听四大天王的大俗人们了。
那会听打口就像前两年听饶舌一样算另类人群。在卖打口带的人里打口带也分级别的:最好的是口也打了,只打了一点点,基本没伤害磁带本身;其次是打口了,只是打到了垫片的另一面,不影响收听;然后就是伤害到螺丝或垫片的了,能修就修;再后就是那些把盒打碎的了,基本要换盒了;最后就是打道磁带的带子上了,要是打到带子的白带处那就没问题,把带子接到带轴上,要是打到有内容的地方,那就看各位的手艺了,有时心细点的能接上,接不上的就只能扔了(废品一条)。那会我见过警察乐队的现场磁带,口打的算好的,但三磁带就要了120¥,那还是熟人算算便宜的了。我的第一张是 罗得*斯太伍得(音译好象是这样的) 那声音确实和咱们音像店里那些磁带的音质不一样,歌也唱的好。
打口不光听摇滚,就看一个大纸盒里有什么了(长条状,能包装25盒塑料垃圾的纸盒,塑料垃圾其实就是指盒带,从批发商里进货一般都不能打盒,里面有什么算什么,赶好了,一纸盒能卖出上千元,赶不好,就只能当修理用的原材料了 )。 我就是在那会喜欢 喜多郎 的,我同学有张他94年的专集太好听了,我想买,他张口就是50¥,太贵了 我一星期的生活费也就70¥
打口CD与钻眼CD和打口磁带的意思一样,都是在接触国外音乐途径少的情况下衍生的。
  转帖【新闻周刊】:
  打口被视为是一种代际特征,一种营养不良的文化饥渴症,一种天然的地下情结,它被认为是20年来影响中国青年的重大事件之一,是中国青年亚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
  然而,维持了10年的中国打口带市场已日益式微,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打口是退出舞台的时候了
  一张装潢精美的CD,绝对不是盗版而是正版,却被利器在边缘斩出一道长方形槽口,这口子可能影响你听一首曲子,也可能两首,但大部分内容仍然保留下来——这就是数年前红火一时的“打口”带(Saw-Gash)。

  打口盛世

  如今,在网络和盗版的冲击下,中国打口带市场正在急剧萎缩。几年前的红火、淘碟时的快感已不复存在。

  虽然现在是“面朝‘后’海,春暖花开”,虽然早已离开了这一行当,但北京“后海”酒吧的老板张大力仍然对1995、1996年的那段日子记忆犹新——那是他们卖打口带的日子。

  当年,张大力和其他打口小贩一起,几乎每天都要在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图)的马路边上晃悠,身上背一两个大包,包里全是打口磁带和CD,向偶然经过的路人或闻讯而来的乐迷兜售。

  当然,他们要眼尖脚快,时刻提防工商、城管人员的到来。否则一旦落网,不仅身上的家当要被没收,还要被罚款。那场面,就像电影《卡拉是条狗》刚开始,派出所围捕没有合法身份的狗一样。

  把视野放宽到全国,除了北京的中图、五道口,广州的天河、武汉的双龙也是比较大的打口据点。当年卖打口的,后来很多成为了摇滚乐手、唱片公司经理、制作人或乐评人。

  被称为是“广州打口之父”的邱大立,就是从卖打口逐步走上了乐评人的道路。邱大立自谓打口是他的“再生父母”,从1996年至今,他的写作史基本上就是他的打口聆听史。

  1993年,邱大立第一次在安徽芜湖的老家买到了打口磁带。当时感觉非常兴奋,用后来一位乐手的话说:“拿着磁带不停地闻啊,那可是美国的味道!”

  从邱大立的口中,你经常会听到一些奇妙的打口故事。一天,一位小青年到他店里,一开口就问他有没有“哥特”(摇滚乐类型之一)的东西。邱大立问:“什么是哥特,你知道吗?”小青年摇摇头说不知道。邱大立说:“没有。有‘姐’特的,你要吗?”

  还有一位朋友给邱大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原新疆乐队“石头,剪刀,布”的主唱。1999年4月,他离开北京,和邱大立一起在广州卖打口。一次,他去广州华南建筑学院,一个大学生说去他宿舍吧,他想多挑点。没想到那人把他带到了校联防处——最后,瘦小灵活的他翻墙而出,胜利逃脱了全校规模的对他的围捕。

  尽管头上高悬着这一达摩克利斯之剑,但中国的打口市场还是很快地蓬勃发展起来。早在1992、1993年,也就是北京打口市场兴起的时候,已有大批人先于张大力加入了这一劳动大军的行列。

  同样是在中图门口,他们中有很多人日后成为了北京摇滚的生力军,像“地下婴儿”的高氏兄弟、“超级市场”的主唱羽伞、“麦田守望者”的主唱肖玮、新蜂公司的老板付冲……付冲的公司第一次出版专辑时,他在封套内特别写下了“感谢93至95年中图门口的哥们儿”。

  可以这么说,崔健、唐朝之后的北京新一代摇滚乐手,没有不听打口带的。

  10年来,打口带不仅在听力上大大拓宽了中国城市青年的视野,更重要的是,由于打口带不是经由中国正规的音像制成品进口程序进入的,因而避开了政府部门的审查,让年轻人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玩意儿。

  所谓打口一代

  张大力一直认为,打口进入中国,是西方的一种“文化殖民”或“经济侵略”。否则哪有这等好事,在美国卖十几美元一张的正版CD,却非要以废弃塑料的名义卖到中国?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不是在《1999年不战而胜》中早就预言,要用唱片*共产主义国家的第三代领导人吗?可见音乐的力量不容小视。

  即使这一目的不能得逞,那么经济上也对国外唱片公司有利。他们不用花一分钱在中国铺设发行渠道,却能不费工夫培养起一批倾向于他们文化审美趣味的听众,为将来全面占领中国市场做准备。

  1997年,摇滚乐评人颜峻与人编写了一本叫《北京新声》的实验出版物,题献给“打口的一代”。

  《北京新声》用它的“打口”特征,捕捉了当时北京最前沿的身影,收藏了一代人成长的声音,这声音来自:麦田守望者、新裤子、花儿、超级市场、清醒、鲍家街43号、子曰、地下婴儿、秋天的虫子和张浅潜。

  在颜峻那里,打口被视为是一种代际特征,一种营养不良的文化饥渴症,一种天然的地下情结。

  颜峻认为,打口对谁都有利,它促进了中国音乐的进步,为国外唱片公司培养了市场,形成了特有的通过地下渠道获取音乐资讯的打口文化。打口是20年来影响中国青年的重大事件之一,是中国青年亚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

  但在另一乐评人、星空传媒的高级经理郝舫看来,关于“打口一代”、打口文化的种种说法,多少有些夸大其辞。郝舫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分众化的社会中,很多东西的影响其实很小,就在一个圈子里。打口也是如此,它只是一小撮人的正常消费行为。

  郝舫自己收藏了三四千张的打口带,这些东西他视如至宝,但在他老婆看来,那只不过是一堆垃圾。

  郝舫不否认打口对中国大陆音乐文化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受港台的影响最大,像邓丽君什么的。打口带进入后,中国人的耳朵一下子打开了,仿佛整个世界一下子呈现在了眼前。听打口带长大的人玩出来的音乐,就是跟崔健的不一样。而且由于直接接触到自己喜欢的音乐,也少走了很多弯路,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如果这些人以后不承认打口带的养育之恩,那他就是在背叛、撒谎。

  而崔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我听的东西没有那帮年轻人多。”据说,崔健当年为了听到“性手枪”乐队的带子,曾骑着自行车满北京城跑。在当时的条件下,很多东西他只能托国外的朋友带进来,其数量当然可想而知。

  考察打口带的影响,只能将它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人认为,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音乐传播方式。

  与打口“残缺”的物理特点一样,这种传播方式有其局限性,由于资讯的短缺、打口带自身的种类限制,中国乐迷接触的西方音乐世界始终是不完整的,有时甚至是畸形的,同时也导致了抄袭和模仿的产生
和其他“黑色经济”一样,打口这一行当一直都处于地下状态,买和卖都行踪诡异。没有人能确切说清,10年来中国究竟消化了多少打口磁带和打口CD,又有多少打口贩子由此发家致富。

  当然,打口的日子也不是一直都那么好过,它不仅要与正版、盗版一起争夺市场,还要时时提防主管部门的查禁。

  中国打口源头

  业界公认的打口源头是:广东汕头的潮阳。广东地处中国南大门,毗邻港澳,陆地海岸线长达3300多公里,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点。而潮汕人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靠海吃海、头脑活络,是做生意的好手。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塑料加工和磁带制作的需要,汕头急需大量的塑料材料。在海外有路子的人发现,他们可以通过进口国外唱片公司的“洋垃圾”,来缓解原材料的部分压力。

  国外唱片工业虽然极其发达,但也有自己的问题。唱片公司或是因为与歌手解约,或是因为仓库需要清仓,或是因为生产过剩,或是因为质量不合格,几乎每个月都有大量“过时”的磁带和CD需要处理。

  理论上来说,这些“过时货”要么被碾碎,要么被焚毁,以杜绝它们再度进入市场流通。但实际上,唱片公司往往草草了事,只在上面打个口、扎个眼,就表明它们被“销毁”了。

  本来这些东西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在美国或加拿大,回收成本可能比较高。

  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垃圾倾销或兜售到发展中国家,则可谓“一举两得”。于是,这些“过时货”最终并没有从物质上被完全消灭,而是被中间商运到了码头,以废弃塑料的名义装箱打包,发往遥远的东欧、拉美、东南亚……还有中国。

  在中国的汕头,他们的生意合伙人正在翘首以待,盼望着这些“洋垃圾”的到来。

  货船到岸后,少数几个有路子的人就直接到码头上接货。然后再由这些大老板按吨卖给潮阳地区的一级批发商,中国打口的源头就在这里诞生了。

  潮阳的批发商可以说是最大的获利者,因为他们是按重量买入的,最后却是按张数卖出,里面的利润差价可想而知。

  星空传媒的高级经理、乐评人郝舫告诉记者,在打口成为一种买卖前,这些“洋垃圾”的“最终归宿”都是被送往当地的塑料加工厂。做这行的基本上都是当地的渔民,后来规模大了,有些渔民家里都置办了码头上用的运货叉车。

  “如果这么坚持做下来,有些人现在恐怕都成亿万富翁了。”郝舫说。

  地下商业王国

  1992年打口生意刚兴起的时候,郝舫曾和武汉的一位朋友去过潮阳。因为他的朋友对音乐不在行,需要找个人帮他挑货。

  潮阳的老板整理一番后,就诞生了中国第一批零售的打口带。当然,他们会留下一些“尖货”(好东西),像包装精美的大套古典唱片、几十张一套的米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专集,或是一些公司的全集(像著名的爵士厂牌Blue Note),要么自己收藏,要么留着等将来货不够好时,拿来配货用。

  挑剩下的,就留给下一级的各地批发商,或者是亲自下去挑货的零售商。然后通过隐秘顺畅、四通八达的货运系统,发往全国许多大中小城市。

  就这样,这些打口贩子以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从无到有,筚路蓝缕,一手创立了一个地下商业王国。

  可以算算,1柜(一个12米的集装箱)=400件=4800条=96000张CD。10年来到底有多少打口带流入了中国?就像天上的星星,谁能数得清?

  以北京为例,据悉北京市面上的打口带有70%都是南方的两位批发商发的,其余30%除了零售商自己下去进货外,基本上都是从上海拿的货。经过这些中间环节后,打口带的价格直线上升,从批发商那边拿一张大概就一两块钱,但零售时往往能卖到10块以上。

  原盘(没有被打口或扎眼,未伤及内容的)就更贵了,最早的时候一张平均在20块钱左右。因为打口带没有明码标价,再加上交易时的讨价还价,价格还会有变化。但扣去运费什么的,利润起码翻几番。

  最早的时候,打口以磁带居多,这些现在看来不起眼的东西,当时价格却高得惊人。

  郝舫告诉记者,1994年涅乐队(Nirvana)主唱科特·柯本自杀后,他们的东西一下子奇货可居,锯得很深的,可能都会卖到七八十块钱。他自己买过两盘50块钱的磁带,都是切过的,一盘是音速青年(Sonic Youth)的《空想国》,一盘是史密斯乐队(The Smiths)的精选。

  “打口”:成于盗版,毁于盗版

  从1998年后,打口的“黄金时代”基本过去了,其中主要是因为盗版的繁荣昌盛。有趣的是,当初打口的兴起,不能不说是托了盗版的福(因为盗版需要大量塑料原料),其后几年间还一度抢了盗版的风头,但最终还是不得不甘拜下风。

  郝舫说:“其实盗版既把正版的唱片工业给毁了,也把打口给灭了。”

  说起盗版的兴盛,其中竟然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打口的功劳。有传言说,有很多打口商后来分流做起了盗版。经过打口的洗礼后,这些人对西方流行音乐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知道乐迷们喜欢、市面上流行什么样的音乐,其盗版品种之广、数量之大,已经不是打口所能抗衡的了。

  据说,这些有品位的盗版商虽然盗版范围比较小,但总是缺货,其产品的包装、工艺比中国大多数原版唱片都更专业,这让很多不大喜欢打口的白领、中产阶级能够接受。

  乐迷的口味也越来越刁,而打口带基本上是大公司的大路货,偏门另类、独立厂牌的东西很少。打口做到现在,已经满足不了中国乐迷的需要了,生意冷清、直至今日的没落,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市面上打口带已经越来越少了,但质量却越来越好,因而与原装正版无异的原盘成了打口市场的主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些有残缺的打口、扎眼“垃圾”渐渐式微,原盘才是乐迷想要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原盘,据说是因为中间商贿赂国外唱片公司的人手下留情弄出来的。

  郝舫表示,去年他到美国遛了一圈,结果在一些“二手市场”上发现零零星星的有几张打口带。“把它当作一门生意来做,可能只有中国。”

  考察打口这一产业在中国的萌芽,会发现偶然中有必然。当初到底是谁阴差阳错,第一个发现那些没被销毁的打口带可以拿出来卖,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在这一偶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必然性。

  “打口”=“需求”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国内年轻一代对于包括音乐在内的西方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渴求。但是中国在音像制品的引进和进口上至今仍然保持垄断,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图)至今仍是中国惟一有权进口国外正版唱片(制成品)的机构,其余单位、公司从事这项业务,都被视为非法。而中图引进的东西,很难满足中国乐迷的需要。

  此外还有价格的问题。进口正版唱片大都是一百多块钱一张,引进版也要60块钱左右,这一价位是普通工薪阶层、尤其是音像制品的主要消费群体——青少年难以承受的。价格贵、品种又少,当供给满足不了需求时,打口乃至盗版的出现和繁荣就难以避免了。

  据中国音像协会统计,中国每年光碟(包括音乐、影像等)的销售量约在50亿张左右,但目前中国全部合法生产线一年的生产能力只有6亿张,此间巨大的市场空白便由打口和盗版来填补。

  因此,尽管打口与盗版一样,都背上了侵犯知识产权的骂名,但打口的“廉而美”让人无法拒绝,让消费者心安理得地把一张又一张的打口带列入自己的唱片收藏中,尽管上面刻有耻辱性的标志。

  打口可以说是很巧妙地钻了法律的空子。它以废弃塑料的名义进入中国是合法的,但最终以音像制成品的形式在市面上出售,则是非法的。

  在对打口定性时,主管部门一般都视其为盗版或走私,或是笼统地称之为非法音像出版物,但从没有界定为“打口”,处理方法也与盗版和走私一样。

  据中图音像部的工作人员透露,1994年以前中图也进过一批打口CD,但是此后在有关方面的干预下,公司停止了这项业务。至今还有一批货在仓库里存放,不能拿出来卖。

  不过,中图音像部的工作人员强调:这些打口CD都是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中国的,也通过了审查,但价格比国外正价销售的同类产品低了很多。在性质上,中图进口的打口CD与市面上的那些是不同的。

  因此,很容易在“打口”和“需求”之间划上一个等号。

  至于打口(或现在的原盘)最终会不会消失,用乐评人颜峻的话来说,“只要中国音像制品的出版和进口还实行垄断和封锁,只要中国人购买力还不够强,(打口)就不会消失”。



累死了
级别: 风云使者
注册时间:
2003-08-12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055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5-02-23
转载儿于PCPCHINA。。。。不知道怎么回事上色不能,郁闷。。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4-08-04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6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5-02-23
94年我上小学5年级,第一次买打口带。我还记得特清楚,是SLAUGHTER的《WILD LIFE》(美国一个2流金属),至今还保留着。然后我就开始大量地买打口产品。
还记得99年我上高二的时候,北京第一次出现8CM单曲,我们几个同学就凑钱按批发的价格(1块5一张)买了好几百张。
打口的出现让我开始接触那些并不广为人知的音乐,也勾起了我的正版欲望。98年我第一次从AMAZON上买CD,我记得我买的是GREEN DAY、RADIOHEAD、OASIS什么的,还有全套的THE BEATLES,一口气买了5000块钱左右的CD和DVD。
后来宽带网络的普及让我开始彻底不买盗版,而且买正版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对于喜欢的乐队坚决去买正版支持,对于一般的唱片则去掏打口。

打口不是一种什么有特殊意义的东西,它其实是我们青春时代的一个不可抹去的存在。

 "Raining all day" has gone away 
 Sunshine of mine, just be with me 
 Keeping my heart warm as today 
 Rainy days never stays
级别: 精灵王
注册时间:
2003-05-31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996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5-02-24
偶尔去学校的图书馆后面淘淘打口……

然后偶尔去买买中图的原版

现在D版cd质量太差了……很怀念上小学初中那会……

在玉带桥下面去买打口和D版cd听boss滔滔不绝的讲古典音乐

后来中学住校慢慢去的少了……再后来去寻找的时候,虽然周围的景色还是那番,但店面已经变成了卖零食的小商店,感叹一声悄悄爬走

或许是成都没有这方面的气氛吧……匆匆人群都在忙着吃香喝辣……

老家TvGameFansClub
电玩俱乐部
http://www.tgfcer.com/club
喜欢讨论游戏的同学请进



有环名光,非光者,而广之,虫鱼草木,虽闭,荣也
级别: 精灵王
注册时间:
2003-05-31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996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5-02-24
现在YLJ的古典好碟新碟实在太少太少……

很后悔自己晚生了几年

另外文章提到的,盗版毁掉了打口的市场,我觉得盗版没有灭掉打口,因为现在盗版市场所盗版的音乐消费者群体基本是和打口碟所涉及到的音乐消费者群体不同的……

去逛逛那些充斥着d版的音乐店就知道了

上次去新华书店买书的时候看了看cd专柜,发现一个牌子,标志酷似DG的那个大荷花标志,然后装祯基本模仿karajan gold系列,封面也是抄的……

结果是中国出的,我就一叹……这是正版哪……后面堂而皇之的写着绝对原版录音……

老家TvGameFansClub
电玩俱乐部
http://www.tgfcer.com/club
喜欢讨论游戏的同学请进



有环名光,非光者,而广之,虫鱼草木,虽闭,荣也
级别: 精灵王
注册时间:
2002-08-14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3059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5-02-24
记得以前几乎每周都去那两兄弟那里淘……

打口是以废塑料的名义合法进口,不是走私的..

人从爱生忧;人从忧生畏
无爱即无忧;无忧即无畏
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
级别: 工作组
注册时间:
2002-08-15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5876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5-02-24
一声叹息

第一个词语是梦想
第二个词语是风
第三个词语是...

第一个梦想是养只猫
第二个梦想是烤蛋糕
第三个梦想是...
表情诡异地笑ing...
级别: 超级版主
注册时间:
2003-03-23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978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5-02-24
扯得太早了。。。。。 这么早,日本的都还没有大量出现呢。。。

一个被生活狠狠扇了几耳光随即静下心来锻炼身体不问世事不求进取的大叔
级别: 圣骑士
注册时间:
2003-11-07
在线时间:
4小时
发帖:
1522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5-02-24
淘打口碟是一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啊~~
喜欢那种翻到尖货的感觉~~
就是现在的JS实在太J了~~~= =


いつか梦の近くまでいけるのかな
莫言多 莫行过 虽是千伶百俐 不如一礼二磨
级别: 风云使者
注册时间:
2003-08-12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055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5-02-24
条件限制...我很少淘,网上下崽儿比较多.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5-02-22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92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5-02-25
不过现在的JS都很聪明,按照供求关系我要的碟都得好几十……

ふくしゅうなんか どうでもいい
寒い世の中には最も大切なのは
あなたのこの涙よりも 暖かく優しい心
いつになっても ずっと ずっと 忘れることができない
级别: 工作组
注册时间:
2002-06-22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753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5-02-25
想掏,不过住的地方周围无

英文碟好难挑品相好的

精品
级别: 工作组
注册时间:
2004-04-19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793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5-02-25
远去的年代~~打口的昌盛时期早已过去了~

诶 诶~ 记得高中的时候连打了5首歌的Missive attack的碟子都屁颠屁颠的收啊~

DON'T BREAK MY HEART
物是人非啊。。。。。。
级别: 风云使者
注册时间:
2003-08-12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055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5-02-25
楼上的SIGN里的是GAY????.....
级别: 精灵王
注册时间:
2003-05-31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996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5-02-26
引用
最初由 KKOOPPT 发布
楼上的SIGN里的是GAY????.....

—________—b

嗯……我觉得挺明显的

老家TvGameFansClub
电玩俱乐部
http://www.tgfcer.com/club
喜欢讨论游戏的同学请进



有环名光,非光者,而广之,虫鱼草木,虽闭,荣也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