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中华人引用
中秋閒話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中秋是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一般家庭都希望在這個節日裡人月同圓,所以又稱為團圓節。中秋賞月興起於唐代,到了宋代始稱為中秋節,以玩月宴飲為盛事。《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已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周禮》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 ; 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此為中秋起源最早之說。至今中秋仍然是中國人普遍歡度的重大節日。我國古代把農曆每季的三個月,分別稱為孟,仲,季。因為農曆八月十五於秋季的正中,故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或「仲秋」。
古時,按習慣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陽,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所謂「祭日祭月不宜遲,仲春仲秋剛適時」,但在六朝以前,中秋不為人們所重視到了唐代,才逐漸被人們重視,因為皇宮里傳出了一個有關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宮的傳說。據《唐逸史》記載 ﹕
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自於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唐代就有了。《洛中見聞》中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盡是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有關月餅初見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已有「荷葉」,「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蘇東坡曾稱讚月餅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酥油,飴是飴糖。
到了元代,相傳有一次中秋節前,泰州人士張士成暗中串聯,把寫著「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滅元朝的紙條,藏在月餅中互相傳送,相互聯絡。到了中秋的晚上,家家吃罷月餅,紛紛奪取菜刀,造反起義,反抗元朝統治者,從此以後,吃月餅之風大盛,以紀念這一節日。
到了明朝,祭月之風甚行。明世宗還派官員大興土木修建了夕月壇,即現在的北京月壇公園。這是專門宮朝廷祭月的地方。皇帝每三年必親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餘年遣文武百官主祭。同時,中秋還在大內禁宮中舉行祭月活動。
记得偶小时候中秋节还有玩跑灯笼,什么形状的灯笼都有,是放在地上拉着走那种.到过几年后,就提着灯笼出去去赏月了,再到后来,灯笼里面放的从蜡烛变成灯泡,在后后来,就没有出街了
不过,月饼还是每年必吃,保留这个传统很好的,因为它是中国人的一部分identities~~
所以祝大家中秋节愉快,只身在在海外的就打个电话给爸爸妈妈,他们会很舒心的=P
最后献上苏东坡的
<<水调歌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
何似長像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自古兩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为了分红包,偶才开重复话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