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inverse 发布
与其说呆板,不如说是特点被加倍夸大,而谋略等不少在之前就有伏笔,不过跨度太长....如此英雄俊杰辈出的年代,没一个自己的鲜明特色就很容易被人遗忘,很多人物在演义中本就被固化,如吕布之无敌、刘备之仁、二爷之义、三爷之猛、诸葛之妖、曹操之枭、孙策之勇等等,而陈某的颠覆恰恰就是打破了这种模式,如《最后一个栋梁》中的诸葛与魏延,《火凤燎原》中的吕布张飞等一贯给人有勇无谋的武将,而这些颠覆很多都并非空穴来风,比如吕布就曾在丁原手下当过主簿这种文官,三爷也有载能书擅画,这些都不能算是为了颠覆而颠覆
我在文中已经阐述过,陈某令读者记住一个人物的方式并不是复杂而有层次,矛盾而细腻的人物性格,而是用近乎于批判(不是文革那种,不要误会)的手法来彻底颠覆长久以来存在于读者心目中的,对于三国演义人物的印象。先破而后立,在完全颠覆后,再给出作者自己的设想,读者在惊奇之余也就比较容易用心体会新的,对于三国人物的描述了。
这种手法其实不是陈某独有的,藤崎龙的《封神演义》颠覆了传统的著作《封神演义》,而将作品化为“第三类接触”;藤泽亨的《麻辣老师GTO》也颠覆了日本传统教师的形象,塑造出了一个以言传身教来向日本僵化的教育制度宣战的角色。
有人说得好:“同一种表现手法,用一次是偶然,用两次是重复,用三次就是风格了”,陈某现在也是有着同样的问题。他以颠覆来刺激读者的感官,保持他们对作品的关切,他以谋略的逆转作为作品中的高潮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指摘的地方。问题是,陈某对于表现手法的单一毫无自觉,颠覆一个两个人物是非常有效果的,但当他开始一直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其他人物时,读者心中就会开始养成一种定势,长此以往,即使陈某对人物形象的颠覆再新奇,谋略再诡异,也已经不能再制造任何的惊喜,因为这一切都已经被读者看透了,再也不会出乎他们预料了。这同时也是为什么《火凤燎原》在连载前期很火,到了现在却渐渐开始出现后继乏力的情况的原因。
读者的那股新奇劲已经过去了,当我们冷静下来,理智地阅读《火凤燎原》的时候,发现的将不再会是惊奇,而是作者自身的偏执,偏激,偏颇,发现的将是作者除了颠覆与诡奇外并没有任何超越罗贯中与陈寿之处,发现的将是作者为了挖空心思震撼读者而不得不屡次休载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