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duketassadar 发布
“被罗贯中刻意树立的正统”当然不是《三国演义》得以流传至今的充分条件,
如果只有符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作品才能留传下来,那么现在剩下的恐怕就只有史官文化了。一部作品留不留传,并不是由统治阶级决定,而是当代民众是否认同,假若是一部只懂得歌功颂德的作品,即使统治阶级将之奉为圭臬,也无法经得起民众的评骘与推敲。《红楼梦》虽然遭当局禁止却依旧留传至今就是极好的例子。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昭示君臣忠义,手足情谊,这本身不存在是否符合当局利益问题,关键在于,他表现了人性的宝贵价值所在,这是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会认可的。正如你之前所说的,罗贯中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是有什么人能够脱离自己所处的时代来进行创作呢?任何文学作品都必定带有作者身处时代的影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够留传到现在,不会是因为它总是符合当局的利益,因为时代是会变的,但人性中永恒的价值却从未改变,也不容某个时代的人去轻易否定。
陈某的作品在片面强调谋略的时候已经等同于贬斥其他方面的行为。试看看单行本17集中的这句话:“打仗只在一时,谋略,却无时无刻地主宰着一切。”这已经是陈某对谋略的偏爱达到高峰的论调。你所举出来的那些例子并不能说明陈某没有贬低人性价值,反而,他对情感处理上的草率与肤浅正说明了他对人性价值理解的不深刻与不认同,这些一闪而过的情感流露,如果能够作为一个角色代表性的自我表白的话,那就只能说明一点:陈某并没有刻画细腻人物性格与情感的能力。
说到孙子兵法,如果没有按照实战经验来编写,又怎么能够将具体的战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呢?这本身就是个先后问题,你能说出孙子兵法中的制胜方法有哪一条不是应对一种战场可能发生的情况的?没有无中生有的谋略,正如没有无中生有的战况。
说到算与不算,随机应变,我之前已经说过,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不存在谁否定谁的问题。战前谋划是必要的,但不能说明战场上随机应变是不需要的;战场上需要的随即应变,也不代表就不需要前期准备。这在之前的帖子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也懂得说战场情况瞬息万变,那么试问统帅又如何能在战前谋划中预见所有情况呢?强调随机应变并不是高估人脑力,而是对战前谋划的灵活运用,是对孙子兵法等理论的有效实践。反过来想想,如果统帅能够在战前预见所有情况,那么只要敌我两个统帅将自己的作战方案来比较一下,看谁猜中得多,谁就赢了,哪还用得着去作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