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ost in the Shell, 顾名思义就是所谓“躯壳中幽灵”的意思,而这也是押井守这部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实际上,对于Ghost我们不妨广义将其理解为人的精神意识,姑且让我们称之为所谓灵魂。
“我时常想,也许我已经死亡过了。现在的我只是机械和电子信号复制的灵魂而已。”
―草薙素子
这是片中女主角的一句话。从严格唯物主义观点来讲,精神是建立在肉体基础上的,没有了物理基础所谓心理层面也就不复存在了。然而在电影的世界里,则似乎完全采取了另一种世界观,即心身是不同质的。实际上这是长久以来的主流传统哲学认知,大凡各个文明的宗教,都无一例外地认为人的精神是高于物质或是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实现身心的分离。它们的关系就仿佛一架机器和一个藏在机器中的幽灵,而这个灵魂主宰着机器的运作,而当机器不存在的时候,灵魂依然存在。按英国哲学家笛卡儿的话来说就是“物有广延却无思想,心能思想却无广延。”从这个理论上推导开去,我们实际上并不是真的看见某物或是听见什么,而是想听见或是想看见。虽然这个流传甚广的看法,但却也受到了19世纪刚刚兴起的唯物主义论调的有力挑战。唯物主义者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其一如果心身相互是分离的,那么两者真正的联系是什么呢?是心作用于身,还是身作用于心?其二人们可以凭借内在的反省来认识自己的心灵,但是如何认识他人之心呢?如何断定除了自我之外还有他人的存在呢?
很有讽刺意味的是,“灵魂机械说”真正大行其道不光是因为传统的宗教哲思,恰恰也是了有科技昌明时代的支撑。文艺复兴后的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是一个物理不可一世的时代,万事万物似乎都需要用物理学来进行合理解释。然而人之内心精神则完全与之对立,物是由物理材料构成当然也有必需遵从物理规则,然而心则是非物理材料构成自然也就无法用所谓物理规则来衡量。从这一观念推导出的结论自然是心和身是相互分离的,于是当时物理主义者们在推理不通的时候只好重新倒向传统的论调。而从19世纪出现的新一代唯物主义者们,虽然提出了新的质问但是却也欠缺有力证据来创造他们的全新的主张。无论是认可还是驳斥,双方还是在围着“灵魂机械说”打转,不见得有什么的新的看法。
细心的读者应该可以注意到笔者并没有认定《Ghost in the Shell》采取了主流传统的“幽灵机械说”,而是用了“似乎”二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导演押井守的这部片子实际上跨越了两者论调的界限,又或者说是混淆了双方定义,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哲学假设,即所谓灵魂或是意识本身如果也可以被复制或是制造的话,我们如何定义?即假设在信息的网络中,我们如果制造出了一个没有所谓躯体(Shell)的生命又或是可以复制所谓心理意识,我们又如何面对?想象一下,有朝一日所谓电脑病毒被定义为生物性病毒的存在。在片中傀儡王宣称自己是“独立的智能生命体,而非所谓人工智能”。然而我们怎么来衡量和判断?不妨让我们暂且换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如何判断某个士兵射中靶心是否所谓智力行为换言之其是技能还是凭运气,那我们无非是考察他是否曾经考察过风向,射距等等因素而只后其又能否一再射中目标。在比如果一个人只是通晓所有的象棋规则,那么我们就无法称其会下棋。同样的我们也无法称一个极有天赋但不懂对规则一窍不通的人会下棋。再虑傀儡王之类是否拥有所谓生命的智力的时候,亦是如此。
而“Ghost in the Shell”这个名字取得很有意思,选择了Ghost而非Soul又或是Spirit,个人觉得绝非草率之举。之所以选择这个片名,应该是企图避免Soul和Spirit本身所带有的“物理性联想”。“ The animating and vital principle in human beings,separable from the body at death”这是大多数英文字典里对Soul会给出的解释。而对于Spirit的解释也基本上也是和之类似。显而易见我们可以发现一点,即无论是Soul还是Spirit都是所谓“灵魂机械说”中的那个灵魂。但是Ghost这个词则是不同的,所谓Ghost或是中译幽灵实际上是并不需要所谓躯体作为存在的依托。这无疑是在影射片中的所谓“傀儡王”一类的非典型“存在体(暂且不使用‘生命’一词)”。它们出现在所谓非物理层面,却也拥有生命的两大特征即生存欲望和繁殖欲望,但正如前文指出却不拥有物理形态(Shell)。所谓的“Shell”实际上也就是一个“Ghost”的一个容器一个载体而已。如此以来,我们将如何界定所谓灵魂或是意识与所谓人工智能,如何区分生物性的肉体和机械?影片中的这个哲学假设提出了一个巨大的课题,即破除了所谓身体的物理限制,同时让心理层面的意识从物理躯体解放出来后,我们该如何面对。比如是面对一个有着幽灵附体的洋娃娃和一个脑死亡的身体,我们该认为哪个才是所谓生命呢?再比如对于一个植物人,我们该说是“意识的泯灭导致身体技能的瘫痪”,还是“躯体机能的泯灭导致意识的瘫痪呢”?而存在意识的证明本来就是一个难以判定的概念。
而整个影片里的体系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循环结构。片中人们通过发达的物质领域科技把一向视为非物理性的人们的心理意识和活动物质化,比如片中时常出现的大脑电子化改造,对大脑记忆通过黑客技术进行物质性修改。换而言之就是把心理世界信息化网络化,等于是把本来无影无形Ghost罩上了一件看得见摸的着的外衣。然而,当人们觉得将一切都被毕达格拉斯般数字化物质化的时候,却出现了所谓傀儡王,一个有着自我意识游走于人们物理网络却又不受其控制乃至限制的一个心理层面的生存体,如此一来人们苦心经营的物理化世界再次土崩瓦解。陷入了一个以物质吞没心理接着却又面临被心理再次吞没的怪圈。
这也就是《Ghost in the Shell》这部片子尝试去打破“灵魂机械说”或是唯物主义者们概念争论之所在。因为前者是把物质世界还原于心理状态,后者则是把心理世界还原于物质状态。然而,这两者都意味这承认“不是存在心,就是存在身”。这就好比去买手套,而你对售货员说,“我不是要左手的,就是要右手的”。但是却偏偏不说买一双手套。押井守提出的观念是,心物之间并非是简单谁吞没谁的二元对立问题。物理世界是一个决定论的系统,而所谓心理世界也是一个相应决定论的系统。
《Ghost in the Shell》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形象化了的哲学命题,也是对于所谓心与身问题讨论做了进一步尝试性的探讨。而这和押井守从《机动警察 II Movie》一来的风格一样,是压抑和灰暗的,从本质而言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同时这是也一部可以让各方观众各取所需的电影,将其看作一部科幻动作片也未尝不可,而认识上的多异性也正是一部好作品所必需的。相较于《机动警察 II Movie》,押井守显然更进一步学会了一边在片里让自己的思维充分洋溢同时却也满足不同观众的眼球刺激的渴望。这是一部好电影,无轮你的观赏的角度为何。
这个关于“壳中幽灵”的故事,也许是个警告,一个预言又或是一个对于人类自身的诠释。这完全却决于人们的立场和认识。
附:
虽然觉得没什么必要,但还是简单交代一下故事的大概情节,当然笔者所能做的只是大概的复述而已,对于这个复杂庞大的故事还是找来自己欣赏一遍为好。
故事被设定在了所谓“新香港”,政府特务机关公安九课的指挥草雉素子少校是一个人体与高科技机械相结合的“政府工具”。一次,九课接手一件企图入侵外交部长秘书电子大脑的事件并渐渐发现事件是一起庞大预谋的产物,查来查去只得出是一个叫“傀儡王”的超级黑客似乎是整个事件的主使。结果,巡逻的警车无意撞到一名女子,将她的尸体带回检查,才发现所谓傀儡王就在她体内。而傀儡王其实外交部用来铲除异己或是刺探情报而设计出来的一种电脑程序代号“2501”,结果这个程序竟然失控。傀儡王开始在电脑信息网络中四处游走,随即宣布自己是在“资讯海洋里产生有智力有独立意志的生命形态”。为了掩盖外交部的这个“副产品”公安6组潜入了研究所,抢走了内有傀儡王的躯体。结果自然是草雉素子开始了追踪,最终她和傀儡王的躯体进行了连接。傀儡王告诉草雉他的真正目的,其是故意让人发现,旨在和草雉“融合”,完成“诞生“下一代的基因。这是公安6组匆匆赶到进行灭口工作,结果傀儡王的所在躯体被摧毁,而只草雉也剩下部分脑部尚在,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所谓傀儡王还是草雉已经成为了整个信息网络的一部分。草雉的同事巴特私下重新拼装她的身体,接着草雉告别巴特,预备重新走回了繁杂的都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