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己喜欢的日本动画,几乎每位看到此文的读者都能如数家珍地说个三天三夜,彼岸的动画舶来品曾经造就了无数人心中的梦想,也让中国的青少年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日本动画的忠实观众。我们沉醉于日本动画曲折的剧情和鲜艳的画面中,倾倒于那个岛国民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创造力。我们谈的是日本动画,写的是日本动画,为满足自己拥有双份帅哥的恶趣味而让两位不幸的男主角大行伪风花雪月下的禁忌之恋,同样还是出自日本动画。我们是看着日本动画长大的一代。
但讽刺的是,当我们沉浸于日本动画并对国产动画不屑一顾时,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前文已经提到的以及下文即将提到的、大家熟得不能再熟的日本动画,大部分都是在中国国内加工完成的。剑心漂亮的一个回眸,特洛华·巴顿的一个酷酷的POSE,拉菲尔温柔的微笑,说不定就是出自昨天在地铁里不小心和你撞了一下的长发帅哥之手,而这人还尴尬地用浓重的杭州口音和你说对不起来着……
这其实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只要是一个比较细心的日本动画迷,如果看完一部动画后耐心地等待ED放完,一定可以看到不少有趣的文字和信息。所以在制作人员名单里出现“公司”而不是“株式会社”字样时,想必大家也不会感到特别惊奇。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喜欢的作品是在国内加工而成,但对加工动画却知之甚少。这次经过JEDI左手持大棒右手持罗卜的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一位现任动画检查及一位曾任原画的神秘人物出山,拨开云雾见青天(动画检查和原画是日本加工动画在中国的最高职位,相当有代表性),让大家走近这个一直蒙着一层面纱的特种行业。
1,走近加工动画
所谓的“加工动画”,绝大部分的工作只是画动画而已,并不是动画的全部。浅显地说,就是两个关键桢之间的过渡部分,属于很繁重的体力活。这个行业和其他所有的三资企业一样,都是因为中国有着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才吸引了国外将人力工作转移到国内。
国内制作加工片追溯起来大约是从80年代开始的,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动画公司如上X厂和杭X厂(杭州动画公司)已经开始帮助美国、法国和日本制作很大一部分的动画工作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小美人鱼》、《足球小将》甚至高达系列。这些作品在国内也是知名度相当高的动画,也因为这样,早期的加工动画行业造就出了一批素质基础相当高的动画员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到了今天,不是被国外公司挖走,就是自己开了公司,或者放弃了这个行当,相当可惜。因为他们的水平都相当高。
90年代以来,日本动画开始大行其道,日本动画的人物以及适合亚洲人口味的动画,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国内的加工动画产量也随之逐年提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日本方面动画产量不断提高,使得加工量也一并大幅增加。其二是日本国内经济持续不景气,迫使日本的动画公司将劳动强度大收入相对少的动画工作派发到海外加工。其三则是由于国内几家大型动画公司业务及产量的下降。这些因素都促使了国内加工动画近几年的飞速发展。
在加工动画刚起步时,由于各省市的地方保护主义,遇到了不少麻烦。比如在加工动画发展比较快的上海,能接业务的动画公司只能有XX厂一家,其他任何动画企业的执照是根本批不出来的。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地形成了以工作室形式的小动画作坊,他们靠自己接日本动画片或者欧美动画片来赚钱。到后来,以动画材料公司等各式名头的动画加工公司陆续成立,这些公司表面是进行买卖材料方面的业务,其实是作加工动画的,国家没法限制,于是便渐渐放开了这个行业的约束,接着在北京,上海,深圳一带出现了很多的动画公司,甚至有由日本动画公司直接投资开设的。而且在国内,日本动画加工片几乎都是赶时间的航班片(即跟着航班跑片,1天到一次工作,出一次工作),这才能保证每周日本电视台能准时播放。所以经常出现赶时间赶进度的情况。航班片靠的是航班,所以动画公司都开在离国际机场周边不超过3小时车程的地方,比如上海的周边:杭州,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其中上海最多,用某兄台的话来说就是“都快溢出来了!”
由于早期国内能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和知道这个行当的人并不多,外加当时的经济状况,所以当时的加工动画员工收入属于相当丰厚的一族。在90年时,当普通企业职工每月拿300元工资的时候,做加工动画的人已经可以拿1000-2000的高薪了。这也是导致后来投奔加工动画行业的人越来越多的一个主要原因。动画人的收入高,但也辛苦,几乎每个动画人都有连续几天工作的纪录,这也造成了动画行业从业人员的一个严重问题:由于经常加班,健康状况普遍很差。这种工作的艰辛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早期农村人口没有象现在那样都往城市跑。外加当时的城里的年轻人普遍能吃苦,所以睡在单位,吃在单位,确实造就出一批真正的高薪阶层。94-2000年时的月收入能达到万元以上,这在现在也是难以想象的。到了95年后,动画行业的农村人员开始增加,也因为能吃得起苦的城市年轻人越来越少,动画制作人员的主力开始由城市向农村倾斜。于是乎搞笑的事情发生了:中国出现了动画村,几乎全村的年轻人都作动画这个行当。
当然,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因为基础,素质,文化,等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之后的动画工作的质量连年下降。这些连什么是动画都不知道的人只是听说有大钱赚,就纷纷加入了这个行业。动画制作人数也从95年时的几千人发展到2001年时的几万人。当然,由于日本漫画和动画在国内的普及现在的城市年轻人也越来越多的开始加入了,可问题就在这些生于80年的小皇帝们能吃得起动画这个苦的少之又少于,真正锻炼出水平的更在少数。这也是现在国内要制作原创动画而没有能力的主要原因。现在真有能力的人基本上都集中在70年代出生的90-96年左右的人身上。
回顾完加工动画的历史,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日本动画在国内加工的基本情况。日本动画制作方式和其他国家的动画制作方式很大的不同,因为日本动画初期投入的资金并不是很多,几乎全是放映后的广告等收入来维持后面的开销。所以日本动画的播放方式是每周1集,回收资金速度很快。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制作一部动画初期投资不会太大,可以按后期收入调配影片的质量以达到平衡收支的目的。而弊则在于如果制作一部上乘之作,就可能导致最后入不敷出,使得质量大大下降。举个例子《新世纪福音战士》一样,在前6集里制作的质量能和电影版动画媲美,可惜消耗资金过大,导致后面资金没法及时到位,幸好庵野痞子还能想出个文字片的歪门邪路,把观众当猴子耍了一回。这些当然都是题外话了。
至于国内加工动画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欧美和日本。欧美在国内最高职位是导演,原画,修形等等,可以说是已经有完整的一套职位系统。而日本在国内最高等级只有原画和检查而已。这也是由经济,作画方式决定的。欧美片投资商财大气粗,资金的投入比较大,外加欧美片简单造型复杂动作的作画方式和早期国产片相同,所以在国内能够做成一套完整体系。而日本片则是国内刚开始接触的工作,能够画好复杂,精美造型为主的日本动画的人并不多,并且由于日本国内的失业等问题,日本只在中国做低廉的上色,动画等工作,而原画则在本国或者较早接触日片加工的韩国公司制作。虽然国内也能接到些原画工作,但确实是在少数,这样一来,使得国内高水准的日本原画以及动画检查人员相当稀少,人数只在百人左右。
现在国内日本动画的加工量日趋增多,几乎可以这样说,70%以上的日本动画,包括TV版、剧场版及OVA版等都是国内加工的,而国内加工最大的公司则是杭州飞龙动画,fai等较有代表性的企业。譬如飞龙动画的制作量是每月7万-8万张,相当于20部动画的产量,而国内一些小公司也是靠接这些大公司的外发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