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上海,这个有着超过2000万的人口的巨大都市,承载了无数人希望和梦想,苦难和无奈,发生着无数的悲欢离合。每次盘旋在它的上空,无论是日是夜,俯瞰这巨大绵延仿佛没有尽头的棋盘,我都忍不住再一次感叹:“果真是魔都!”。在这里,你会厌倦,离开它,你会思念。
——引用自《魔都上海》一书
在正式开场白之前,引用了这么一段文字。自从跨进社会一来,这五年间我似乎懂得了什么,却又说不上来。看了这段文字,才觉得要把说的话都说了出来。对于“魔都”这个称呼我很好奇,为什么上海要被称为有魔性的地方。事实上这百年的沧桑,历史的变迁足以说明上海有“魔”。在前不久看见一篇文章“魔都东京”,因为在游戏设计人员或者是漫画家,都把东京作为灾难地,怪兽或者是外星人来了一批又一批。东京的魔性吸引着它们,这都是动漫里面的魔,就当是看看热闹,顺便了解下日本的历史和动漫文化。真正让我意料的却是,几天之后另外一贴,贴子的主题和“魔”没有太大关系,标题却是《我们在魔都上海的聚会》。这使我很好奇,在网上搜索了大量资料,才知道上海的“魔”真正定义。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魔性的意义
自然,那时的上海并非全然是那样的,不然,它就失了魔性,也不会被称为“魔都”了。中国人“看”上海,看见的多是“西洋景”,而西洋人“看”上海,看见的又多是“中国风”。“西洋景”和“中国风”互相激荡,这才有了魔性。如同旅日学者刘建辉在《魔都上海》中所说,(上海)一边是与西方同步的现代的建筑、设施和生活方式在租界中蔓延,而传统的茶馆、妓馆和烟馆在“半殖民地”空间中,不断异化而产生出有别于传统的规模和功能,从而产生具有吸附力的魔性磁场。
历史的背景和地理的优势,给了上海第一次机会。也使的上海有了三上三下的机会。1949年以前那个十里洋场的上海,1949年后那个最大工业化城市的上海,还有了今天中国最大金融贸易中心,以及世博会让上海更美好的“上海”,可现在的上海却不是当初的上海,外来资本使的上海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命脉。现在我这一辈的上海人,有多少还会记得上海的老牌子,有多少会记得童年时在弄堂里打闹,还有多少人知道“四大金刚”,知道的只有世界名牌和最酷最流行的享受方式。赚钱只是唯一目的,什么道德,什么素质,什么精神都如狗屁般被遗忘了。人都是自私贪婪的,这是本性无可置疑的,什么事情都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自私贪婪只会把自己给燃烧尽。
这两年上海的变化是越来越快,外来打工者也越来越多。导致的结果只有两个:失去本有特色和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外资的引入,使的浦东和中心城区的建筑物越来越华丽,越来越高大。可建筑物最本质的作用就是给人提供了更加自由和发展的空间。硬件是上去了,可软件没有改变,人观念思想模式都没有太多变化,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新瓶装“老”酒,单一化模式化取代了积极拓展的思维,人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看上去是越来越先进,可带来的却是倒退。比方说,我们小时候虽然住的不是很好,但是想象将来的发展,以及众多童年游戏,我们精神上是充实的。可现在呢?环境上去了,住的好了,吃的好了,老的东西却越来越少,模式化的游戏抹杀了乐趣。只有物质没有了精神,剩下的只有用无奈来形容。随着上海越来越发达,大批外来者的涌入,也造成了竞争压力的空前巨大。找工作如同找老婆一样艰难。找到的工作未必能解决你所有问题,就算你是公务员拿着高薪,可房贷的钱也够你“享受”半辈子。网络上有篇很著名的文章《全国各地讨老婆成本一览表》,你这辈子不赚到七八十万就别想过上幸福和谐的小康生活。也许有点夸张,但却说明一点,除非你是国家干部的子女,或者是某个大集团总裁公子哥,一般人是不用想过上幸福美好时光了。
虽然自己身为上海人,也觉得上海是非常好的地方,但却觉得没有了归属感。这地方根本就不属于我,我也是一个来魔都上海的过客而已。它的繁华不属于我,它的荣耀也不属于我,而我只是一个苟咽惨喘的小市民,吃了这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的打工者。都市里有我这样上百万的过客,希望和梦想让我们站在这同一舞台上,迷惘和困惑缠绕着我们,光明也许很微弱,但我们都没有放弃,争取那第一屡光的到来。
魔都上海用自己的魔性,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它的魔会给世界带来好运还是灾难,我不得而知,只希望愿望和梦想不要被彻底打破,那是千千万万的人梦想,一旦梦碎了,“魔”带来的不是一点点的灾难……
P.S:本文写的太杂,根本没有所要表达的内容,可看见多年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在网络上看见后,犹如大坝掘提般涌出,自己都控制不住了。我的人生道路已经看的很清楚了,长征还在继续,奋斗更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