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写文章了,因为我对自己的文笔并不是那么具有信心。
今天看了《青春巧克力》。
《青春巧克力》讲的是一个不那么令人愉快的故事。以贤三为主角的一群迷茫的男孩跌跌撞撞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就好像所有故事里必然会发生的情节一样,男孩遇到了一个女孩。接着一个貌似是恋爱故事的情节开展了。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看第一卷我以为是爱情;看第二卷我以为是救赎;看第三卷我以为是追忆;看第四卷我以为是励志;看第五卷,我已经不知道它要讲什么;而第六卷则一锤子把我打醒,我甚至有股背上冷汗沁出的悚然感。这结局足以让心理脆弱的男人泪流满面:主角什么也没有得到,除了一阵高潮。而女孩则永远地走上了他可能一辈子也伸手不可触及之处,变成了高嶺之花。但这故事本身又出奇地完整,而且极富含义,发人深省。
你甚至不能将之定义为悲剧。人生怎样是有意义的?
Life。
——你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貌似严肃的话是干嘛呢?
但它就是这故事里的问题。
天生资质而具有野心的人踏上了征途(如那个女孩),而没感受到才能的人则在泥泞中打滚(如那个男孩)。这就是人生。
——等等,意义呢?
据漫画本身的最末回答,大概是“朝着目标一路高歌地勇猛奋进固然是很好,但在颠簸的小路上一步步向前走也是不错的”。这是正理,但他妈的谁信啊?看看那悲惨的男主角,你就知道一步步地下场有多惨:只会给人抛得越来越远。当然,你大可以说平庸并不悲惨。但平庸就是悲惨的,至少在那女孩的眼中,就是悲惨的!
而我们的下场就是平庸。
不过就算是平庸的主角他们,偶尔也是会做出些不平庸的事来的。
Special。
我特喜欢漫画里这样的镜头:连续几框,放大着主角们认真的模样。背景一片空白,将他们最大限度地凸现出来。然后翻开下一页,一切于紧张的静谧中爆发。摇滚乐奏响,展开的是他们尽情的表现。
这就是Special。至少对其本人而言,这是Special的一刻。这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最大程度的声张:我是特别的!
这声音里包含着冲动,因为他们着急地想展现自己;包含着焦虑,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展现;包含着愤怒,因为他们使不出力;包含着悲哀,为了平庸的自己。同时,最重要的,是还包含着孤独。在这噪耳的演奏中包含的是无声的呐喊,除了自己以外任何人都听不见。
曾经以为那女孩是自己的知己,但她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于是救赎便不复存在。除她以外,还有谁会认为自己是Special?
便只能寄托于摇滚。然后一此次挫折,一次次成长。最后在临近毕业时,他们获得了一次live的机会。面对着赶来的同班同学们,他们做出了以往未有的最高、最后的演出。这一刻,他们那声嘶力竭的呐喊声,贯穿了所有人心底。
摇滚结束了。前方是各自路途。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平庸,我们就成了大人——不记得谁说的了。
绕来绕去,结果还是平庸。
然而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世界人口M,各行各业m,每行出少数几个精英,是不足以将m变成M的。结果就是这世界上必然有大多数人平庸——真是令人绝望的现实。
平庸的大多数人生意义在于什么,则是我们几乎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答案很多。自小灌注的价值观,哲学家理学家们宣扬的标准等等。例如真爱啦事业啦贡献等等,诸多每个人都通用的普适价值。很好,很适用,很convince。
问题是我们多多少少都会认为——如果不认为的话至少也愿意相信——自己是Special的。而其中更有些即使成人了还做着这样幼稚的梦的家伙。这些一般标准便弥补不了心中的不满足——因为它们不够Special。对于这样的家伙,人生意义是没人能解答的。这本书也不能。它试图给一个答案,但这个答案一点也没convince到我。这书确实描写了人生,但它不是答案。它的意义在于讲出了这样一群人的故事:一群因为Special而困扰的人,他们的苦恼,他们的斗争,他们的青春。至于人生意义,任何人说的都是废话,这本书里说的更是废话。没人能告诉他们怎么做,除了本人自己发现以外。
只有一点是确定的:前进的勇气和生存的意志。有它,一切都还是可能的,一切都还未迟。
就好像男主角。他丢了一个软妹子,不代表他下一次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软妹子。不是么?而这个乐团的梦想,还没有结束。
也许这是真的:人生的意义,在于希望。只是,在希望同时,
——You’ve got to help yourself。
最后:其实在那些生活在最底线、为温饱挣扎的人看来,这篇文纯粹是吃饱了撑的。所以我目前最想做的就是把这片子忘掉,然后该干嘛干嘛。
==============================很好很强大的分割线==============================
之所以把《20世纪少年》和《青春巧克力》这两部题材八竿子也扯不到一起的漫提到一起来说,不仅是因为我恰好于最近看的这两部作品,且在于两者之间的共同性。
其实也不是八竿子,毕竟两者都谈摇滚。
然而不同也是很明显的。20世纪少年到了21世纪就成了救世主,而青春巧克力里的主角则快毕业了仍没啥成就。可见20世纪少年是比较反动的。人家(青春巧克力)都已经向生活投降了,它反而把生活给强奸了。可见漫画家这种人的人品实在是很有问题。他们可以拿起笔,随意塑造一个比现实有趣一百倍的世界,然后叫你跳到里面,不能自拔。
——20世纪少年怎么强奸生活了?
说的就是朋友。要说他那点子伎俩就能够征服世界,那真是鬼才信啊。派几个人满世界溜达作病毒传销?只怕还没上岸就被抓了吧?
不过20世纪少年该看的并不在于这里。贤知一派拯救世界才是它的主题。重要的是“拯救世界”,这样一个很Special的话题。拯救世界,多光荣啊。尤其是浦泽为了煽情把贤知的再出场搞得那么盛大。荒芜的世界,沦丧的人类,整个一北斗神拳式的“世纪末救世主传说”。他的确着着实实Special了一回。
然而功劳最大的是朋友。
没有朋友,没有他的那个游戏,贤知现在也只不过是个不入流的“前”摇滚歌手,平庸无奇的便利店店主而已。谁会知道他的Special?
现实社会容不下Special。于是朋友出现了,他摧毁了现实。
朋友说:我才是20世纪少年。
这的确是至理。
20世纪少年看完,我只对那几个老头子印象特别深刻。
他们就是那群“20世纪少年”。神乃虽然是“后主角”,但说实在的她表现不怎么出彩,因为她虽然有颗纯洁正直的心,但和“20世纪少年”还是有点微妙的不同的。
20世纪少年是种情怀。是一群即将迎来新世纪,迷失在生活中的中年大叔蓦然回首,重新发现的过往的自己。就好像义常,当他在虚拟电子世界中看到儿时的自己在独力重建秘密基地时,他泪流满面。
还有贤知拿起吉他后回头对神乃说的那句:“我是无敌的。”
其他几个,虽然没有这么典型,但也下定决心“要保卫地球”而挺身而出于怪物面前的大叔,他们都是小时候在那个秘密基地聚会,发誓保卫地球的伙伴们。
危机临头时,他们反而重燃小时候的梦。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浪漫。你可以称之为傻,但其实他们自己也知道。无论是朋友,还是那群大叔,都将他们小时候梦呓般的幻想和设定,投射到几十年后的现实世界中,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游戏。
游戏成功了。各人得到了各人的Special。他们有没有满足,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虽是臆测,始终觉得浦泽对现实有所不满。
其实我觉得,漫画家们,或者看漫画的人们,都是或多或少对现实不满的。理由很简单:现实没有漫画那么丰富多彩。
浦泽在《20世纪少年》里,带入了多种怨念物:摇滚,常盘庄,二足步行机器人,末世情结,等等。这些都是要么超现实要么和梦想有关的。利用这些,他追述了一种情怀,一种童年的幻想情结。
贤知童年时第一次听到摇滚乐的震撼一直将他带到了二十一世纪;儿时伙伴们的快乐来源——漫画被具体化为常盘庄这个标志;还有两足机器人、世界末日的幻想则被朋友化为现实。因此20世纪少年里的21世纪现实变得格外精彩。
然而这也仍不过是儿时的那些伙伴们所想象的范围里罢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小时候的想象,都不会比20世纪少年里的现实逊色。那时候的眼睛是透过好奇心和想象力看出去的。而长大之后,我们看世界的眼光就完全不同了。反过来会觉得小时候真是有够幼稚,大惊小怪。
但浦泽完全逆转过来了。他用魔术般的编剧能力,把贤知他们小时候的种种异闻遭遇都同数十年后的世界联系起来,赋予了意义。那些大叔们疲于生活而忘记了的童年,重想起来的时候,每一桢画面都带有玄妙的感觉,每一次新的回忆都带来新的惊悚。
他天才般地在现实背景及摄影般的写实手法下,赋予了一群小孩子们无稽的幻想和经历现实意义。
仅此而言,20世纪少年实在是非同小可。浦泽毫不讳言,他这个故事的架构其实是相当脆弱的。朋友的所做所为,“简直就是小孩子恶作剧般的闹剧。”但浦泽还是用这个闹剧摧毁了现实,而在此之上架构起幻想。
因为只有在这个末世纪的幻想世界,他所构想的Special才能得到满足。
最后的最后:该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