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被 sakuraahn 执行锁定操作(2012-07-07)
—
在2008年的日内瓦车展上,一向名不见经传的印度汽车制造商塔塔向世界展示了一款引起轰动的车型Nano。塔塔当时公布了Nano的正式售价为10万卢比,折合成欧元为大约1700欧元。此价格一出就引起了整个汽车界不小的震动。当时还没有哪个汽车制造商能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制造和销售一款汽车而不是摩托车。当然现在好像也没有谁能打破Nano的这个纪录,因此Nano荣登世界最小、最便宜汽车的宝座。当时很多人给Nano冠以革命性车型的头衔。
虽然Nano是针对摩托车用户和印度低收入阶层开发的一款车型。但塔塔却也自信满满的宣称,Nano的改进型车型将会在2011年出口到欧洲和美国。这也就意味着,Nano必须满足欧洲和美国的所有标准法规。
Nano车型在印度也受到了超乎想象的热烈欢迎,在印度国内塔塔就接到了20万Nano的订单。塔塔也计划投入巨资兴建为Nano兴建专门的工厂。但好像Nano这个车型天生运气就不大好。塔塔原定在印度西孟加拉邦辛古尔地区投资3亿美元,征用1000公顷土地用于Nano车型的生产。结果因征地补偿矛盾,该计划遭到当地农民的强烈制抵,并爆发了规模浩大带有政治性质的“护村运动”。迫于无奈,塔塔集团只能将工厂转向其他地方。但前期的投入就都打了 “水漂”,而且项目进度被完全打乱。当时就有国际媒体形容塔塔在辛古尔地区的投资是一场“投资灾难”。
当然好事多磨,最终Nano车型还是与印度人民见面了。由于产能不足,塔塔在接到20万订单之后就不敢再接更多的订单了。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只要塔塔能生产出来就不愁Nano车型的销路。
Nano车型在2009年才开始正式销售。也就是说,现在所有在印度市面上的Nano的车龄都不超过一年。其实现在印度市面上的Nano车也不是很多,最多不到3万辆。但就在这不到一年里,Nano车隔三差五的就会给大家带来点“惊喜”。据统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五起Nano车无故“自焚”事件。大多自燃的Nano车事发时都没行驶超过500公里。最倒霉的是一个印度的软件工程师,刚从销售商那里提车,自己开着车回家,准备跟家人庆祝一下买车之喜。结果开了100多公里,这辆Nano就自燃了。好在这位新车主身手灵活,及时窜出车外没有受伤。
Nano车型的自燃问题已经引起了印度国内的关注。很多汽车专家认为,Nano车型存在系统问题,甚至是设计上的先天缺陷。但塔塔集团以着印度人特有的那种自信和乐观宣称:自燃只是偶然事件,Nano车型没有任何设计上的缺陷。所以塔塔集团坚持认为,根本不需要召回Nano车型。
但塔塔集团内部好像并没有如同对外宣称得那么自信。一个内部的原因调查委员会已经在塔塔内部建立,其中就包括Nano项目的总工程师Girish Wagh。其实塔塔在之前的车辆自燃事件发生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对Nano车型的改进和诊断。为此,塔塔改进了转向系统并更换了零部件供应商(当时塔塔认为有可能是转向系统的缺陷造成的)。然而直到现在,Nano车型自燃的原因依然还没有被发现。
记得当年塔塔在日内瓦向全世界展示Nano车型的时候,很多国内的同行认为,印度汽车工业大有赶超中国之势。其实这主要原因在于,大家还不了解印度人的某些性格。印度人是天生的盲目乐观主义者。至少据我观察,印度人大多是有骆驼就不吹牛的主儿。如果说中国人好大喜功、喜欢吹牛,那跟印度人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当然有人会不同意我这个结论。其实只要举一个例子,大家就能看出来,印度人在工业上是怎么办事的。
我们来看看印度自主研制的“阿琼”主战坦克的故事,一个牛吹了30年,最终还是把牛皮吹破了。1972年,根据与巴基斯坦作战的经验,印度军方提出用一种新型坦克来代替原先装备的“胜利者”式主战坦克,并以印度古代神话中的战神“阿琼”来命名。按照设计的要求,“阿琼”坦克将装备有威力强大的120毫米线膛炮,采用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坎昌”复合装甲以及 1500马力的大功率发动机。在融合了东西方最顶尖坦克的设计后,印度人得意的宣称“阿琼”坦克将是“世界第一”。
然而随后的事实证明了伴随“阿琼”坦克的只是长达30年的难产和嘲笑。由于本身技术储备不足,虽然大量选用了国外先进的坦克部件,但在系统整合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按照项目计划,“阿琼”原型车自制部件的比例为73%。但到实际生产中,进口部件比例高达60%,其所谓自主研制成为笑话,“阿琼”实际沦为的来件组装的“组装货”。
1998年,在多次拖延之后,印度战车研发局对“阿琼”进行了第一次广泛的技术试验,军方发现了很多严重的技术问题,使得该计划不得不再次拖延。印度陆军对“阿琼”的缺陷实在放不下心,曾要求放弃这个项目,但没有获得政府批准,使该计划得以继续进行,然而在1994 年和1995年的试验中,娇贵的“阿琼”仍无法满足已经降低的使用要求和战术技术指标,在军方的试验报告中,该坦克被判定为“不适宜上战场”。印度媒体则把“阿琼”由“主战坦克”戏称为“主败坦克”,印军官兵更是将其称为“白象”,即“无用而累赘的东西”。但为了给这项进展了22年的自主研制项目留些面子,1996年印度国庆阅兵时,印度总理拉奥宣布“阿琼”研制成功。
然而“阿琼”坦克的倒霉历程并没有结束,在随后的试验中,它的装甲、动力、火控系统先后再度发现严重缺陷。2005年7月开始的野外测试中该问题仍未能解决,“阿琼”坦克不仅发现主炮存在技术缺陷,而且电子和火控系统也接连失灵,就连从德国引进的MTU 838 Ka-510型柴油发动机也在摄氏55~60度的高温中出现了故障。
印度国防部30年的努力付诸流水,最终只好无奈地取消本土自行研发和制造的“阿琼”主战坦克成军计划,而已经生产的少量“阿琼”坦克将用于执行训练任务。“阿琼”坦克计划前后共耗资约35亿美元,最后却只得到了包括原型在内35辆成品车。花了35亿美元,用了30年时间买来35辆均价高达1亿美元的训练坦克,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堪称最昂贵而且最不合算的武器订购了。
其实还有个例子,但和“阿琼”大同小异,也就没必要在仔细说了,那就是印度自主研发的LCA轻型战斗机。
再看看Nano车型,其零部件供应商也大多是国外的著名厂家,仅德国的就有Bosch、Freudenberg、舍福勒和大陆等。但和“阿琼”坦克一样,印度自己的技术积累太薄弱,连像样的系统整合都做不好。
工业技术这种东西是需要积累的,并不是靠盲目乐观和自信就可以搞定的。当然Nano车型不会像“阿琼”这么惨,毕竟普通汽车技术和主战坦克技术不是一个量级上的东西。但他们反映出的问题确实一样的。这就是:“仅靠乐观和吹牛做秀在工业上是远远不够的,技术是需要耐心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