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原作,就只针对剧场版动画简单聊聊。
开始感觉很俗套,一直充斥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为编剧情强煽情。动不动就寻死,也让人想起另一部片子“文学少女”。
看到中间后面,随着配角人物的深入,片子有一些起色,让人有了一些改观。有两处了解配角的重点,一个是1小时10分的游乐园,一个是1小时21分的桥上聚会。
说说我的看法,先说植野,植野其实不是坏人,只是比较有个性,摩天轮上的录像彻底说明了这一点,其他几个地方也间接表达过。
植野一开始很热心帮助有残疾的女主,但是随着时间接触,不喜欢女主那种逆来顺受,动不动就主动道歉的性格,进而疏远女主,而女主却不自知,不断跟进讨好,越发遭到厌恶。可以说是性格合不来。
另外,在女主转校来之前,植野与男主两人看起来关系不错,感觉植野喜欢男主,从后面很多地方也透露出来。
小学的男主只不过是个调皮的小男孩,看到关系不错的植野厌恶女主,就越发捉弄女主,而女主逆来顺受的反应,令植野更加厌恶女主,形成恶性循环,直到植野亲自对助听器动手,男主终于把事情闹大。
佐原是个善良的女孩,帮助陪伴女主,但是不敢仗义执言。
班长川井,当初确实没有参与欺负女主,但也确实没有阻止植野与男主,并且与植野混在一起,疏远佐原,容易让人产生误会,实际上也确实让男主以为大家都在欺负女主。班长只是把自己装扮得很好,把责任推给别人。
其实男主捉弄女主只是想当个孩子们的领头人物,也可能有错误理解植野意图的成分,后来在学校追查时发现大家并不是真的要欺负女主,而且大家都与自己划清界线,(一定程度也是大家都在逃避自己的责任,把锅全都甩给男主),从此男主就开始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愿与别人接触了,因为自我封闭,又成了被欺凌的人,也因此明白了自己当初所作所为对女主的伤害。
片子的表象是校园欺凌--悔过--和好,内在说的还是人的交流,积极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主动的询问他人的意愿,不要封闭自己,也不要自以为是的认定他人,比如单方面希望谁谁和好。
主线是男主女主大量交流,相互仇恨无法相容最终成为朋友。桥上聚会之后,男主与大家关系又崩溃,女主单方面认为是自己给男主带来不幸,选择自杀,反而伤害了男主。
旁线是女主没有理解植野的疏远,只是贯彻自己的逆来顺受,一味讨好,植野也没有讲清自己为何疏远厌恶女主。因为男主差点死了,女主和植野都有了更多的表达,片子最后植野与女主相互“八嘎”,彻底理解没有恶意,只是性格使然,达成一种相互理解。
最后的最后,男主抬起头正视周围的人,倾听声音,于是令自己看不清旁人的胶布没有了,豁然开朗。
另外总感觉寻死自杀情节不好,小题大做。可能是为了影片效果,有震撼,起伏大,但是从文艺角度看,纯走细腻路线比较好,只是受众恐怕会变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