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的火星考。我实在是个……无聊的人啊……
本来想写一写看TB的感想,因为很早之前就看了漫画所以对动画很期待。但是很不幸动画比漫画的教化意味重了许多所以我想暂时先搁下。
恩……高考之后重看了下十二国记,托喜欢历史老师所以很用力地学历史的福,看见一点有趣的东西(高考倒是一点没用上…)。不晓得是不是火星呀,我脱离时代很久了,反正写出来吧。如果火星了请不要皱着眉头无奈地讽刺我,谢谢……
顺带一提,题目里的火星是指我的考而不是十二国记……
再顺带一提。
这篇就当做拜坛好了。
本来想拿一篇好一点的,但是还没有写完。
所以拿这篇刚刚完成热呼呼还烫手的,表示我的诚意……=====================我是小麦那什么线。请多指教=========================
一、
“天帝拓十三国,中为黄海蓬山,使王母安护,余十二国配王,与其枝,定国之基业,以此为开辟。”
君王由天指定,由麒麟代为授旨,因此麒麟的选择就是天的旨意。君王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君王必须施行仁政,否则天将降灾于国家,麒麟会得失道之症,妖怪在国土上横行。
——这是奠定了整个十二国记基础的世界观。值得注意的是,除去麒麟这一非现实要素不谈,十二国的世界观与某位中国古人非常相似。这就是西汉时著名的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的思想最集中与明确地体现在《天人三策》中,其中心思想有二: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意思即是说:君主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这肯定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与绝对支配的正当性),因此君主需按上天的意思行事,施行仁政(这为儒家思想的统治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因而有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果君主逆天而行,则“政德坏则导致滥刑,酷刑生成冤厉之气”。天感受到冤厉之气,则会令天象产生变化,以异变与灾害示警。若示警无效,君王仍然一意孤行,那么天数就会改变。本应安定的天下会产生动乱,然后君主会随整个王朝一起灭亡(这是以天象之说来约束君王行为的天人关系说,不过很不幸当年汉武帝似乎并不喜欢这套说法,因此董仲舒也没能在他手下得到重用)。
很明显,董仲舒的这一套糅合了阴阳五行的理论与十二国记世界观的相似度有80%以上。儒家思想对于政治制度的观点一般是维护君主专制(支持君主)但反对君主独裁,尤其反对君主以权力迫害人民。董仲舒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中提到“…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害民者,天取之。”这是用来警醒帝王,约束帝王行为的话。在十二国记中,这表现为天灾与妖怪数量的增多与麒麟的衰弱。
在董仲舒的思想里,人与天地、五行、阴阳等共同构成所谓的“天”,这就为天人间的感应提供了基础与可能。在[人副天数]中董仲舒解释了天与人的关系。他认为人的一切都来源于天,人的命运与天相连。这就说,天人当然能够感应。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十二国记中的十二国都是毋庸质疑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这样的现实对应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是很合适的。在封建制度的社会下,人民是受剥削的,因此需要“君权神授”这样的思想来麻痹人民,弱化、淡化人民对被压迫与被剥削的敏感度,削弱他们反抗、革命的意志。十二国记的得便宜之处在于,麒麟的存在以及各种神迹的出现证明天神确实存在,君权确实神授。而准确的天灾反应(=_=)也确实有警示君主的作用——董胖胖(…呃…请忽略这个称呼吧…)的话成真了。并且由于君王的地位不是靠血统的传承而是由麒麟选择,这也会使人民的怨气少有机会累积。
阳子在进入十二国的世界前是现代的日本人,受的是资本主义教育,接受的是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因此她登基后的第一道法令才会是废除跪礼。这是她意识中的民主思想的反映,法令是君主意志的体现,阳子的行为是将庆东国变为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的起点。然而十二国记的世界观,是完全维护封建制度的,由于它不像董仲舒的思想仅仅只是虚拟的思想,它是确实存在于十二国世界的,参与了这一世界的构成。因此阳子的行为等于逆反了“天意”。虽然她的这种行为并不会对百姓造成危害,反而有利于民主与人身控制的放松,但是从道理上来讲却一定会受到重大阻碍。至于这阻碍来自官员的反弹,制度的限制,人民的不解,又或是天的直接干涉(当然这个可能性小的可怜),这都不是我能说的了。
二、
1.麒麟在一国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处于皇帝之下(当然在国家没有王之前,麒麟还担负着替国家替上天选择王的任务)。麒麟是一国的宰辅,又称“台辅”(台辅这称呼只在紫薇星算里听过,不知是不是打这来的。)作为宰辅,麒麟的任务是辅佐王治理国家,但是没有干预朝政的权力。跟在王身边时的麒麟的作用,是根据麒麟慈悲为怀的本性向王提出仁政的意见(当然,有时王是不得不实施一些残酷手段的,这时麒麟还是无法忤逆于王)。同时,麒麟还是国都所在州的州侯,关于州,一会儿再提。
在中国古代,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从先秦开始(即是说从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始),宰辅制度就存在着。宰辅是指以宰相为核心,包括了宰相的众多副手所组成的一个机构。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官职,负担着国家的重任。由于相权很大,所以中国的官制在有宰辅制度的时代,是一直向着分相权、削相权的方向发展的。从这点来看,十二国记中作为宰辅的麒麟没有实权,也省了君主许多麻烦。
2.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下的官职,相当于王的老师或者是谋事,地位尊崇但并无时权。
在中国古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是公元1112年(即政和二年)之后的事情。担任三公的人多为大官加衔,相当于授一个荣誉称号,并无实权,这一点与十二国记中的设定一致。
另有,古代也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简化的叫法可以把“太子”二字都省去。这三人都相当于太子的老师,可以住在东宫(一般是太子居住的地方)。而上面所提到的拥有三公虚衔的人是不可以住在东宫的,这不合礼数。
无论如何三公没有政治上的实权。后一个“三公”的解释比较符合十二国的情况,当然他们教的是王而不是太子(想来十二国中不是靠血统作为王的凭证,所以应该没有太子吧)。
3.六官:天官长、地官长、春官长、夏官长、秋官长和冬官长。六官之首:冢宰。
冢宰是六官之首,是王的辅佐臣,大致上相当于有实权的宰相。
在春秋时期“宰”就成为官吏的通称,如冢宰、内宰、里宰等等。其中“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就相当于现在的宰相。冢宰又叫“大宰”或“太宰”,简称“宰”。
天官长,又名太宰(=_=b,这就是说,十二国记里有三个相当于宰相的称呼同时出现,还做着不同的事情…)负责管理王宫事务;地官长,又名大司徒,负责户籍和民间工程;春官长,又名大宗伯,负责祭祀和庆典;夏官长,又名大司马,负责军事;秋官长,又名大司寇,掌管律法、司法还有外交;冬官长,又名大司空,掌管冬器和各种宝物。
北周王朝中央政府的主要组织形式。六官,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机构。
天官府设大冢宰卿一人为长,北周宇文护担任此职时,权势极大,其他五官皆要听命,因而冢宰成为百官之长(不过后来冢宰的权力大小变来变去,有时总领五官有时就不行)。可是十二国中把冢宰单分出来,命天官长为太宰不知怎样想的…地官府设大司徒卿一人为长,负责土地、户籍、赋役等事务。春官府设大宗伯卿一人为长,负责礼仪、祭祀、历法、乐舞等事务。夏官府设大司马卿一人为长,负责军政、军备、宿卫等事务。秋官府设大司寇卿一人为长,负责刑法狱讼及诸侯、少数民族、外交等事务。冬官府设大司空卿一人为长负责各种工程制作事务(这个基本上是十二国记与六官制度设定的唯一不同了吧)。
由于隋起的三省六部制也是受了六官制的影响,所以这样的设定也与尚书省及其下辖的三省六部制有很明显的对应。十二国中的冢宰相当于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长官均为丞相,这也是分相权的表现),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勉强与天官长对应吧…)、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可与地官长对应,另外地官长还兼了工部的职)、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显然与春官长对应)、兵部(管军事,与夏官长对应)、刑部(管司法刑狱,与秋官长对应)、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这个本来应该和冬官对应,但活被地官长干了,多出来的一个冬官长,算是为了神仙而加设的新鲜设定)。
3.国有九州,州是国中之国,州侯的地位与冢宰和三公相当。在州里,设有同中央朝廷相同的各级官吏。
这是显然的诸侯割据,大大地加强了中央政权的不稳定因子。例子已经出现过了,不是每个人对所谓“天意”都那么信服的。聪明的快点削弱州侯势力挖他们墙角废了这制度建省吧。
三、
呃……我很想说阳子的帝王服和汉武帝很像。我手头有张汉武帝相上面的衣服真的很像很像不过我没有扫描仪。在网上翻也没翻到所以找了张比较抽象的图……
谨慎点入人可以忽略,看看衣服好了。
------------------------------------YOHO~那什么线参上!-----------------------------------------
总的来讲,十二国记的设定应该是参考了中国的很多时代,其中犹以汉代为主——这就是我扯了这么多废话的根据……
啊啊,对不起。不喜欢没关系但写这个东西是很累的…(我从下午两点写到17:21呢……)所以在批评指正的时候请不要挖苦我,谢谢…
当然,支持夸奖鼓励!
小粮食 参上